封装性:封装使数据和加工该数据的方法封装为一个整体,使得用户只能见到对象的外特性(对象能接受哪些消息,具有哪些处理能力),而对象的内特性(保存内部状态的私有数据和实现加工能力的算法)对用户是隐蔽的。封装的目的在于把对象的设计者和对象的使用者分开,使用者不必知晓其行为实现的细节,只须用设计者提供的消息来访问该对象。
实现封装的具体步骤如下:

  1. 修改属性的可见性来限制对属性的访问,一般设为 private。
  2. 为每个属性创建一对赋值(setter)方法和取值(getter)方法,一般设为 public,用于属性的读写。
  3. 在赋值和取值方法中,加入属性控制语句(对属性值的合法性进行判断)。

继承性:继承性是子类共享其父类数据和方法的机制。它由类的派生功能体现。一个类直接继承其他类的全部描述,同时可修改和扩充。继承具有传递性。类的对象是各自封闭的,如果没继承性机制,则类的对象中的数据、方法就会出现大量重复。继承不仅支持系统的可重用性,而且还促进系统的可扩充性。

多态性:对象根据所接收的消息而做出动作。同一消息被不同的对象接受时可产生完全不同的行动,这种现象称为多态性(在父类中定义的属性和方法被子类继承之后,可以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或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使得同一个属性或方法在父类及其各个子类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利用多态性用户可发送一个通用的信息,而将所有的实现细节都留给接受消息的对象自行决定,如是,同一消息即可调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同样是 run 方法,飞鸟调用时是飞,野兽调用时是奔跑。多态性的实现受到继承性的支持,利用类继承的层次关系,把具有通用功能的协议存放在类层次中尽可能高的地方,而将实现这一功能的不同方法置于较低层次,这样,在这些低层次上生成的对象就能给通用消息以不同的响应。

Java 实现多态有 3 个必要条件:继承、重写和向上转型。只有满足这 3 个条件,开发人员才能够在同一个继承结构中使用统一的逻辑实现代码处理不同的对象,从而执行不同的行为。

继承:在多态中必须存在有继承关系的子类和父类
重写:子类对父类中某些方法进行重新定义,在调用这些方法时就会调用子类的方法。
向上转型:在多态中需要将子类的引用赋给父类对象,只有这样该引用才既能可以调用父类的方法,又能调用子类的方法。